当前位置: 首页共建单位

国家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共建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是国家综合性渔业研究机构。本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在上海奉贤、海南琼海、福建福鼎、江苏赣榆和浙江宁海分别建有实验研究基地。

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10月,历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水产部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东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水产总局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发展时期,1982年10月统一划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管理。2003年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05年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我国渔业科研系统第一个进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

研究所承担我国渔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和方向性的重大科技任务,为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主要开展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河口与近海渔业生态学、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捕捞与渔业工程、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水产养殖技术、水产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信息与战略等研究。经农业农村部批准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展规划中确定将我所建成国家级远洋和河口渔业研究中心。

研究所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具有雄厚实力的渔业科研队伍。全所编制职工450人,现有研究员30余名,副研究员60余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农业农村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4人,上海市农业领域领军人才2人。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大连海洋大学等院校建立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机制,每年在读研究生达100余名。经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研究所拥有农业农村部等各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16个,3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2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1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数量3300余套,主办学术期刊《海洋渔业》和《渔业信息与战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是国家综合性渔业研究机构。本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在上海奉贤、海南琼海、福建福鼎、江苏赣榆和浙江宁海分别建有实验研究基地。

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10月,历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水产部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东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水产总局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发展时期,1982年10月统一划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管理。2003年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05年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我国渔业科研系统第一个进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

研究所承担我国渔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和方向性的重大科技任务,为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主要开展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河口与近海渔业生态学、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捕捞与渔业工程、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水产养殖技术、水产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信息与战略等研究。经农业农村部批准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展规划中确定将我所建成国家级远洋和河口渔业研究中心。

研究所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具有雄厚实力的渔业科研队伍。全所编制职工450人,现有研究员30余名,副研究员60余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农业农村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4人,上海市农业领域领军人才2人。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大连海洋大学等院校建立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机制,每年在读研究生达100余名。经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研究所拥有农业农村部等各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16个,3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2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1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数量3300余套,主办学术期刊《海洋渔业》和《渔业信息与战略》。

image.png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南海区域从事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的公益性国家级科研创新机构。现有在职人员310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04名,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2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57名。

  所内设有渔业资源研究室、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研究室、渔业环境研究室、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室、渔业工程研究室、渔业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室、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研究室等7个研究室,以及渔业信息中心、南海渔业战略研究中心、调查船基地、深圳试验基地、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海南)、花都试验基地、珠海试验基地、北部湾海洋渔业研究中心(北海)。

  依托所建有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资源分技术委员会、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南海区海水养殖病害防治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斑节对虾遗传育种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海水产育种创新基地、农业部华南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中心、农业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业-164号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网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生物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网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休闲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25个部(省)、院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野外台站。

  全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健康养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以及渔业信息等10大领域。

建所以来,承担33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18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280多项。突出成果有《四大家鱼工繁殖》、《大珠母贝人工育苗与插核珠技术》、《 “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的研究》、《广东省海岛水域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鲻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等;2013-2017年,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共1097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2项、省部级项目851项;获得各级成果奖励52项次,其中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出版核心学术期刊《南方水产科学》,拥有华南地区贮藏量最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新建了千吨级海洋渔业科学调查船“南锋”号、3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南锋2”号。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60多年来在我国海洋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引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目前仍然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所拥有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研究中心,建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2个功能实验室,设有学会联合办公室、文献信息中心、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公共技术中心、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7个研究支撑单元。西海岸新区园区建有科考船岸基支撑平台,江苏南通建有中科院长江口生态站,位于青岛市古镇口军民融合区的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中。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02人,硕士生导师172人,设有一级博士学位点3个,二级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和1个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60多年来,研究所在我国海洋科技主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取得1100余项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11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800余篇),出版专著23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近500件。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积极致力于深海技术装备研发、深海研究体系建设及深海极端环境与战略性资源探索的先导性研究。以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为代表的科考船队,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海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获取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深海探测技术及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使我国有能力真正走向深海大洋。同时,依托从近海到深海,从南海到西太平洋再到印度洋的科学考察研究,海洋所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未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继续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贯彻落实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新时期办院方针,以“出重大成果、出优秀人才、出前瞻思想”为使命,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筹建及海洋研究所与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两所融合发展为契机,努力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早日实现海洋强国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image.png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618人,其中正高级人员104人,研究生导师19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973计划或国家重点研发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中科院特聘研究员16人,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个、创新群体1个,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1个、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1个、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1个。拥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海洋科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陆-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海与大洋板块相互作用和岛礁工程环境保障为战略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和国防安全建设工程,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建成国际水平的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三高地,从而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益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设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与广州地化所共建)、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中科院南海岛礁综合性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海外基地)以及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与海洋环境工程中心等。拥有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国家野外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野外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西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和南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有“实验1”号、“实验2”号和“实验3”号3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和可长期并靠三艘船、长度为115米的淡水码头,正在建造国家发改委批复“十三五”项目“实验”号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还拥有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海洋信息服务中心。目前,南海海洋所牵头,联合广州能源所和华南植物园等24家研究所筹建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联合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50家单位筹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近60年来,南海海洋所共取得科研成果近800项,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60项,相关科技创新团队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模范集体”称号(2018年);代表性成果有“热带海洋微生物新型生物酶高效转化软体动物功能肽的关键技术”、“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南海与邻近热带区域的海洋联系及动力机制”和“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资源环境和权益综合调查研究”等。目前主持、承担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基金项目等300余项。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与合作,重点发展与欧、美、日、澳等海洋科学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斯里兰卡与斯方共建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  

  南海海洋所是中科院及全国海洋科研机构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科研单位,拥有“工程勘察证书(海洋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乙级)”、“海域使用论证资质证书(甲级)”、“测绘资质证书(乙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等。每年承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或院地合作项目100余项。是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分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广东海洋学会等的依托单位。编辑出版《热带海洋学报》(核心期刊)。曾获广东省“文明单位”和广州市“文明单位”。

image.png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19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3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400余人、博士研究生1900余人。教职工3678人,其中专任教师1814人,博士生导师44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9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35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号、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9项、人文社科奖励68项,被 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2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86项,授权发明专利124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4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