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新品种生态养殖示范与推广
1、背景介绍
发展蓝色农业是解决人类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海洋开发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消费量已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沿海很多省份也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举措,海水养殖业已成为拉动沿海经济、增加渔民收入、改善食品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行业。“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作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第一产业要素,是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物质基础。优良品种对作物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生产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近年来由于良种匮乏,养殖模式落后,三疣梭子蟹养殖期间病害频发,养殖产量低,养殖效益差,导致养殖面积逐年萎缩,2006年养殖面积达63.45万亩,2014年养殖面积仅为40.95万亩,养殖面积减少35.5%,且萎缩趋势还在延续,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GS-01-002-2012)是黄海水产研究所育成的我国首个海产蟹类新品种,生产、抗逆性状得到显著提高,被农业部遴选为主导品种;以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为主养品种的“蟹-虾-贝-鱼”生态养殖模式,综合效益提高1倍以上,节能减排,被农业部遴选为主推技术。
针对黄渤海区活体种质资源保存库收集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耐低盐新品系和信息资源中“蟹-虾-贝-鱼”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本案例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进行示范与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与养殖效益,促进三疣梭子蟹产业健康发展。
2、服务对象
山东、河北、江苏相关养殖企业和个体户
3、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3.1服务内容
以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耐低盐新品系和“蟹-虾-贝-鱼”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为专题实施对象,与实施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育种、引种、养殖项目的科研及推广人员进行主动对接,了解项目研究的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和渔业生产的技术需求,明确三疣梭子蟹新品种生态养殖示范对资源共享服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水产种质资源平台现有的存量种质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加强对其他项目研究成果的收集整合,为项目提供良种亲体或苗种、生态养殖技术等;建立不同水域环境的良种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示范带动。同时对获得的新品种不同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资源进行标准化保存整合与数字化表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平台的增量种质资源,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2 服务方式
(1)瞄准重大项目研究任务和目标,通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三疣梭子蟹耐盐性状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培育及生态养殖示范”、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课题进行协作,为项目免费提供种质资源服务,从而使活体种质资源得到适时的更新和维护,实现项目的交汇。
(2)结合推广站等渔业部门,举办培训班,进行水产种质资源平台活体资源及信息资源使用方法介绍,对三疣梭子蟹良种推广、“蟹-虾-贝-鱼”生态养殖技术培训。
(3)建立不同水域环境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生态养殖基地:山东日照基地、江苏连云港基地、河北沧州基地,对新品种生态养殖模式进行示范带动;养殖中期,去河北黄骅、江苏赣榆、山东日照等地对三疣梭子蟹新品种生态养殖技术进行现场指导与病害防治培训。
(4)为国家(省)级良种场提供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耐低盐新品系抱卵亲蟹100只,苗种1000万只。
5、工作成效
(1)为三疣梭子蟹育种及养殖相关科研项目、水产良种场提供三疣梭子蟹良种抱卵亲蟹活体种质资源100只以上、苗种100万只以上;不同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200只以上用于耐低盐性状分化的分子机制解析,促进了三疣梭子蟹抗逆品种培育的理论创新。
(2)建立连云港赣榆基地、沧州黄骅基地、日照东港基地等3个不同水域环境的示范养殖基,对新品种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示范。
(3)收集保存了示范养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水域环境新品种养殖群体种质资源,并进行标准化表达和网络共享,进一步加大平台资源的整合力度,丰富和拓展平台的种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平台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4)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了良种蟹苗900万尾以上,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了三疣梭子蟹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