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

南海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生态修复


南海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海域,盛产金枪鱼、红鱼、石斑鱼等名贵热带水产品,为满足南海诸国国民的食物需求作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南海渔业资源急剧衰退,许多种类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出现了渔民无鱼可捕的现象,渔业资源急剧减少已经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必须面对的最大威胁。为了提高南海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生态修复技术水平,加快恢复南海近岸衰退渔业的种群重建,依托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支撑了“南海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一是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平台和农业科学数据平台整合的基本生物和生理学信息以及资源调查技术规范,完成了柘林湾水生生物的种类、生活习性、繁殖规律、群落结构和营养级关系等的本底调查,对资源的种类、群体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估,收集、整理并分析了柘林湾海域不同时间点的水体理化因子、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重要渔业资源的本底数据,结合平台以前掌握的数据信息,综合分析筛选出黑鲷、黄鳍棘鲷、紫红笛鲷、红鳍笛鲷等6种鱼类,斑节对虾、波纹巴非哈、菲律宾蛤、泥蚶、海草、龙须菜、马尾藻作为柘林湾海域增殖的主要品种。二是利用保存的活体种质资源开展了马尾藻、江蓠、龙须菜繁育技术;指导增养殖3种海藻形成海藻场示范面积5000亩,平均成活率87.6%,海藻场年平均生物量达1000kg/亩以上;收获龙须菜可去除氮和磷分别为1.98kg/t和0.12kg/t;三是制定了黑鲷、黄鳍棘鲷、紫红笛鲷等鱼类亲本配对技术规范,构建了优质种苗规模化培育技术,利用优质种苗进行了鱼类增殖放流。四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点篮子鱼开展了微卫星分子标记大规模筛选实验,结果共获得点篮子鱼微卫星标记41个,其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221,平均期望杂合度达到0.618,之后从中筛选出10个最优标记,组成放流个体识别标记组。五是利用建立“系谱分析技术”分子判别技术对大亚湾海域放流的黑棘鲷进行了回捕,共获得回捕个体240尾,使用对回捕个体中的放流个体进行分子判别,结果共识别出放流个体7尾,放流资源贡献率为2.92%。六是         开展沿海大型海藻资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筛选用于生态修复和资源增殖的大型海藻两种,江蓠属龙须菜和细基江蓠。选用植食性鱼类蓝子鱼和鲍鱼作为鱼类资源增殖种类,并与龙须菜等海藻进行复合养殖示范,生态效果显著。

 image.png

image.png